大年十五为什么被称为"元宵"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17 09:02:58
有故事更好!

宵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,它伴随着人们迎来新的(喜元),典型体现了节日习俗,俗称“正月十五闹元宵”。元宵节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,汉文帝(公元前180-140年)是周勃勘平“诸吕之乱”即位称帝的,勘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,所以,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,“与民同乐”。正月为元月,“夜”在古语中也叫“宵”,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“元宵节”。汉明帝时期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,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,敕令在元宵节点灯,以表示对佛的尊敬。这便是元宵节张灯、观灯的起源。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,创建《太初历》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。但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,一直到唐朝以后,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。
“上元节”乃是道教的提法,唐朝崇尚老、庄,奉道教为国教,为庆贺道教的“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,便举行了种种的祝节活动。从此,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,成为具有佛、道两教特色的节日。其活动也形成了如张灯、放焰火、吃元宵等固定形式。
元宵节称为“灯节”,可见灯是这一节日的特色了,张灯、观灯是这个节日的活动主要内容。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有两个玩灯的节日,一是上元;一是中元,以上元为最热闹,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,共计五天。正月十三日为“上灯”;十四日为“试灯”;十五日为“正灯”;十七日“罢灯”。
明、清两代盛行妇女们“走桥、摸钉”的风俗。元宵节狂欢的第四个夜晚,即正月十六晚间,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,成群结队,手挽手,肩并肩地出游,头前一人举香开道,其它妇女随后,谓之“走百病”。相率过桥,谓之“度厄”。相传,不过桥不得长寿。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。此外,当时的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,谓此举“宜男”,可生男孩。因此是夜妇女们多去前门洞去摸钉。冯博《元夜春词》云:“一望平沙万里遥,月明何处尚吹箫?旁人争说前门好,姐妹牵衣过小桥”。放焰火是上元夜活动的主要内容。它是结合灯会一起进行的。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,俗称打灯虎(据说,从《史记》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来的)。 灯节晚间主办者将谜条(谜面、谜目)张贴在各式的花灯上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,任人猜射,猜中有奖,以助兴趣。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。以取合家团圆、和睦之意,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。